close

  ■高中不分文理:學生有更多選擇機會■取消錄取批次:高中不需這麼累,大學以質招生■高考後再自招:學生可一心準備高考,高校名額不浪費
  □晨報記者 楊育才 李星言
  昨日,《國務院關於深化考試招生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公佈,針對實施意見中提及的高考不分文理科、外語科目一年兩次考試等創新設計及讀者存在的疑問,晨報記者採訪多位教育專家、學者進行一一解讀。
  ?為何選擇浙江和上海試點
  參與此次招生制度改革方案制定的相關教育專家介紹,作為沿海省市,上海和浙江的教育相對更加發達,相對更加公平,老百姓對教育的要求更高,高考“一個分數定終身”的不足也更加突顯。
  ?為何要取消高校錄取批次
  取消高校的錄取批次,對基礎教育和高校來說都有好處。在目前一二本批次下,基礎教育的高中不僅要拼本科升學率,還要拼一本升學率。取消錄取批次之後,高中就不需要這麼累了。對大學來說,在有錄取批次的情況下,學校靠的是政策,而不是自己的辦學實力來招生。取消錄取批次之後,所有高校在一個起跑線上競爭,能夠促使學校憑藉自己的辦學質量吸引學生,而不是依靠政府政策托舉。
  ?為何自主招生放到高考後
  上海大學招生辦主任葉紅認為,自主招生延至統一高考之後,最大的初衷,應該是為學生減負。
  葉紅表示,自主招生剛實行時,很多高校從12月份就開始行動。後來教育部規定要放到春節後,讓學生過好春節。這次再次延後,能夠讓學生一心準備高考。而且對高校來說也比較合理。“比如過去春季自主招生,報考上大的有200名合格,但高考後有20多名學生的考分達不到要求,這20多個自招名額就浪費了。”
  自主招生不為掐尖,而是招收偏科且有特長的學生,這是應該倡導的一種理念。但實際上這樣的學生數量並不多,因此自主招生還是會考慮學生的綜合素質。
  ?為何2015年取消藝術體育特長加分
  上海大學招生辦主任葉紅表示,對藝術體育類特長生加分,過去是為了讓這批特長生在文化課基礎較差的情況下也能進入大學。
  葉紅說,近年來,類似這樣的加分項目在實際操作過程中走樣了,項目增多,分值也不透明,比如遼寧省出現的體育特長生加分事件。招生制度改革的核心就是公平,加分項目走樣了,是在破壞公平,因此需要規範甚至取消。
  ?為何要實施高中文理不分科
  上海紐約大學校長俞立中表示,對中學來說,文理不分科,為學生提供了更多的選擇機會,學生可以拓寬自己的視野。
  上海中學原校長唐盛昌認為,取消文理分科、從原先的文理科“3選1”變為如今的“6選3”,正是為了讓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科目,有更大的學習動力,也能更全面地發展個性。
  曹楊二中校長王洋認為,以往的文理分科有一定的合理性,但也加劇了理科生缺乏文化底蘊、文科生缺少數理思維的偏科現象,孩子們也為自己早早貼上了“偏理”“偏文”的標簽。取消文理分科相應地順應了當今和未來社會的需要。
  ?英語變為兩次考試,是否加重了學生的負擔
  王洋認為,學生如果第一次考試的分數比自己實際水平高,或者至少達到了期望值,就會權衡是否值得花很大精力博第二次考試的高分。很可能出現的情況是,在第一次考試正常發揮的情況下,學生會選擇參加第二次考試,但在這期間不會花太多的精力複習,只是為了不浪費一個機會。這其實並沒有加重學生的負擔。
  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認為,關鍵還要看錄取制度改不改,如果錄取制度不改,學生的負擔不可能減輕,還是在用最好的一次分數去進行錄取。這樣的話,也只是減少一次考試分數的偶然性,本質上沒有太大的變化,還是在強調分數。
  ?學生從“3選1”變為“6選3”,是否加重了壓力
  王洋認為,如今從6門中選3門,每個學生可以有20種組合供選擇,相比以前理科生從3門理科副課中選一門、文科生從文科副課中選一門的每人3種選擇,顯然學生的興趣和特長被充分尊重。但千萬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從3+1到3+3”的變化,這次方案的整體原則不是給學生增壓,所以在考試方式上,不外乎幾種可能性:第一,把3門考試的知識點整體減少,使知識點的量相當於原來的那1門“+1”;第二,相關知識點不能減少,受教學時間限制,則可以降低難度;第三,綜合以上兩種可能性,達到為學生減壓、至少不增壓的目的。學生不需要也不可能把應對“+1”時的精力乘以3倍來應對那三門副課科目;學校也不可能把原先用於“+1”時的課時和師資乘以三倍。
  唐盛昌認為,原先“3+1”方案里如果僅有1門副課考砸,對高考總分的影響將是巨大的,但“3+3”後,即便有1門副課考砸,還可以憑藉另外兩門的分數“拉一拉”,所以學生心理壓力不會那麼大。
  ?新政策在高三課表上有何新體現
  王洋說,以後高三課表上很可能會出現“自由時間”這一說法。
  從理論上說,學生可以有20種選課的組合,但大多數學校都沒有那麼多教室和師資,所以學生可能在走班時碰到某個時間段“空白”的情況,可以打球或是到圖書館看書自習。此外,下午4點放學的學校以後有可能會推遲到5點放學,當中部分學生會有一段“自由時間”,這段時間不是課,更不是自習課,是學生在校自由支配的時間。
  高考改革歷程
  ●1977年:恢復高考
  1977年10月12日,國務院批轉教育部《關於1977年高等學校招生工作的意見》,正式恢復高等學校招生統一考試的制度。據統計,當年的報考人數570萬人,錄取人數27萬人,錄取率4.7%。
  ●1983年:定向招生,定向分配
  教育部正式提出“定向招生,定向分配”的方法,規定在中央部門或國防科工委系統所屬的某些院校,按一定比例實行面向農村或農場、牧場、礦區、油田等艱苦行業的定向招生。
  ●1985年:單軌-雙軌
  教育部規定可以從參加統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數國家計劃外的自費生。一向由國家“統包”的招生制度,變成了不收費的國家計劃招生和收費的國家調節招生同時並存的“雙軌制”。
  ●1985年以後:高考科目改革
  高考改革的總體趨勢向減少高考科目方向發展,先是將理科7門、文科6門各減為3+2共5門,上海則實行3+1方案。
  ●1989年:標準化考試
  國家教委決定將標準化考試逐步在全國推行。
  ●1996年:並軌招生
  高等教育試行並軌招生,高校學費開始增加。後續幾年中,高校學費年增長幅度達到30%,甚至50%。
  ●1997年:並軌完成
  高校全面實行並軌,由國家“統招統分”改革為“雙軌制”,最終實現統一招生,統一政策的並軌政策。
  ●1999年:高校擴招
  擴大高校招生規模,並揭開了新一輪高考改革的序幕。
  ●2000年:春季高考
  春季高考先後在北京、上海、安徽、內蒙古4個省、市、自治區試點,形成了普通高校每年有“兩次考試,兩次招生”的新模式。
  ●2001年:全民高考
  教育部宣佈取消對高考考生年齡和婚姻的限制。
  ●2002年:網上錄取
  2002年,普通高校招生工作歷史性的第一次全面實現網上錄取,全國網上錄取新生率達到85%。
  ●2003年:自主招生
  2003年,北大、清華等22所高校被賦予5%的自主招生權。
  ●2006年:6月高考
  2006年,高考時間固定安排在每年6月7日、8日,高考告別酷暑。
  ●2006年:港校內地自主招生
  2006年,自主招生的高校擴大到53所,允許香港高校在內地自主招生。
  ●2007年:高考改革全面展開
  12省市出台新課程高考方案,中國高考改革全面展開。
  (晨報記者 楊育才)  (原標題:實施“6選3”後學生有20種組合選擇,高三課表或現“自由時間”)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pvsrc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